两朵鲜红的木棉花,被取名为“念念”,作为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胜利花标识。
“山河回响,念念不忘”,是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秘书长罗亚君和团队在一年前就确定的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主题。自2013年加入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以来,这位湖南永州妹子深刻感受到了和时间赛跑的迫切和无奈。
“今年很可能是最后一个有幸存老兵的抗战胜利整十年纪念日了。”罗亚君感慨地说,“我们太想让人知道——伟大胜利的宏大叙事背后,是无数老兵们真实而普通的个体生命。”
罗亚君: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秘书长
“每个人的牺牲都掷地有声”
展开剩余85%“以吾辈之念念,告先辈之守土不忘;以吾辈之回响,慰先辈之山河气壮。”当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的抗战80周年胜利花定名为“念念”后,罗亚君在朋友圈里发了这句话。
“木棉花的花语是‘英雄’,树木高大,花瓣肥厚,掉落地面的时候是有声音的。”她告诉记者,“这让我们联想到,不管抗战老兵的名字是不是都被记录了,但他们每个人的牺牲都是掷地有声的。”
以深圳为原点、志愿者遍布全国的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被志愿者们亲切地称为“老兵基金”。为了让老兵们感受到胜利的喜悦和荣耀,老兵基金制作了抗战胜利80周年主题礼包,包括新年挂历和其他礼物,在2025年春节期间通过志愿者送到了全国各地700多位老兵手中。
新年挂历封面上的主图,是一张80年前的老照片:1945年8月,抗日军人们乘坐军车参加胜利游行。他们喜悦的笑脸上,战火硝烟还未消尽,眼中闪耀着对未来的憧憬。每个月份的图片,则是当时在中国各地举行的受降仪式现场。
“今年这14页挂历里的20来张照片和资料,是我们从4万多页文件里海选出来的最具有代表性的图片。”罗亚君感慨,每年老兵基金团队挖空心思推出的新年礼包,都被老兵们视为珍贵礼物。有的老兵在农村,把挂历一页一页贴满整个屋子的墙面,有的老兵甚至郑重地把挂历放在供奉祖先牌位的龛台上。
这种珍视,令罗亚君和同事们不敢怠慢任何一件小事,从纸张的选择到字体的大小,“当你尊重这件事情,尊重老兵和志愿者,就会觉得很有价值感”。
《文史博览·人物》2025年第9期 《罗亚君:当老兵远去,唯有记忆对抗遗忘》
“我们不想贩卖同情”
重庆第一位抗战老兵的油画、中国远征军的集体遗物、由两千张老兵照片合成的一幅孩子的笑容的艺术作品……在罗亚君位于深圳的办公室中,许多陈设都与抗战老兵有关。
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的罗亚君,2011年来到深圳成为杂志记者。一场由深圳市越众公益基金会推出的《国家记忆——美国国家档案馆收藏中缅印战场影像》展览,令在现场报道的她深受震撼。
“展出的内容,远远超过了我从历史课本上学到的知识。”不久后,罗亚君加入越众组织的关爱抗战老兵纪录片拍摄,先后采访了100多位老兵。
2011年底,罗亚君跟着佛山的志愿者回到老家蓝山县,看望一位彭姓远征军老兵。那个村子距离她长大的地方仅两公里,但她第一次知道这里曾出了一位远征军将领彭壁生,当年村里很多人都跟着他出去参加抗日,“我在展览上看到的历史人物,原来有一部分就生活在我家附近,这让我感到震撼,也觉得非常自豪”。
在美国国家档案馆寻找中国抗战记忆时,罗亚君发现,西方在回顾二战时把更多目光放在了欧洲战场,因为当时美国把最精锐的照相兵都派到欧洲,所以欧洲战场影像资料的丰富程度及照片整体质量远远超过中国。一种守护国家记忆的使命感,在她心里油然而生。
罗亚君与抗战老兵合影。
2013年,罗亚君加入了刚成立的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不久后成为专职秘书长。当时在基金建档的3000多名老兵中,超过一半属于贫困人群,基金每月要为困难老兵发放生活助养金,埋头筹款成为她初期的全部工作。
“当时筹款非常困难,每个月都面临老兵救助可能发不出去的压力。”罗亚君解释,对很多老兵来说,这份救助不仅是资金,更代表一份社会认可,如果突然断了,很多老兵会陷入焦虑和自我怀疑。
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的到来,成为老兵基金发展的转机。随着国民党抗战老兵群体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老兵基金的筹款也变得稳定而良好。从2015年到2025年,基金会筹集了超过1.4亿元资金,捐赠人次达1300万。
在“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微信公众号上,每个月都会公布助养金发放明细。基金对困难老兵的资助标准多次调高,从2013年每人每月500元助养金,到2018年的800元,再到2020年的1000元,还为老兵提供每人每年不超过3万元的紧急医疗援助。
令罗亚君感到骄傲的,是他们通过跨平台传播,实现了传播公益价值观和筹款的双重目标,“我们极少做老兵个案筹款,因为我们不想贩卖同情,这个项目归根结底是对老兵的致敬”。
“老兵希望‘有人记得’”
“当最后一位抗战老兵离去,老兵基金将何去何从?这段历史是否会被逐渐淡忘?”这是近年来罗亚君经常被问到的问题。和它类似的,还有已故老兵张修齐生前发出的疑问:“如果有一天我走了,有谁会记得我?如果有人想知道我们的故事,要去哪里看?”
在接触抗战老兵的过程中,老兵基金团队逐渐发现,老兵的生活被照料好的同时,老兵们更希望“有人记得、有人祭拜”。如何让历史记忆在亲历者逐渐远去后依然鲜活、有温度,是罗亚君和团队正在探索的命题。
2025年3月在南岳忠烈祠举行的"春祭·请抗战忠魂检阅青春"活动。
“请抗战忠魂检阅我们的青春!”2025年3月29日,200多位学生和志愿者身穿印有“忠魂不朽 后生不负”字样的黑色T恤,沿着蜿蜒的山路进入南岳忠烈祠祭拜忠魂。自2016年清明节起,老兵基金发起了“春祭·请抗战忠魂检阅青春”大型祭拜活动,从腾冲开始扩散到全国20余个城市,已经连续举办十年。
怀着“用记忆对抗遗忘,以行动守护忠魂”的信念,老兵基金推进民族记忆守护计划及老兵记忆博物馆项目,通过采访老兵的口述形式,用影像和文字为老兵留下抗战记忆。
采访最后,罗亚君分享了一段与女儿的对话。当时6岁的女儿突然问她:“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她告诉女儿:“先成为自己,接下来如果能影响别人会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如果能影响世界那就更牛了。”跟着她参加过很多老兵活动的女儿想了想说:“妈妈,你的工作影响了很多人对老兵的看法,你就是影响世界的人。”
“那一瞬间,我受到了极大的鼓励。”罗亚君感慨,“以前我觉得,当老兵基金的阶段性使命完成了以后,就可以光荣地结束使命。但如果随着老兵们的远去,这段历史有淡化的可能,那我们就还有存在的必要,还要努力地使抗战老兵的故事触达更多年轻人,让抗战精神得到传承。”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刘敏婕
发布于:湖南省富灯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